趕著下山和降低警覺性,往往是發生墜崖事件的主要因素。若要將墜崖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還是必須依賴登山團隊間的相互提醒與幫忙。
文/圖 陳龍佳
墜崖事件的發生,其實有相當高的比率是發生在登山行程的歸途,與非絕對危險的位置,例如曝露感較低,或看起來較不危險的地方。也就是說,趕著下山和降低警覺性是墜崖事件的主因。
上山的過程,因充滿許多未知,通常會戰戰兢兢,尤其是面對危險性極高的路段時,更會提高警覺去面對。但是在下山的過程,心態上會因登頂成功而放鬆許多,加上行程的尾段,多少會感到體力與精神不繼,難免會輕忽一些非絕對危險的路段,而墜崖也通常在這種時後出現。
然而,要每個人在登山行進的過程中,無時無刻都提高警覺,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還是要依賴登山團隊間的相互提醒幫忙,方能將墜崖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避免墜崖,須注意以下幾點:
如評估危崖通過的墜落風險極高,建議還是多花點時間,高繞或是下切探查到相對安全的路線,要不就是使用繩索確保通過。
↑圖1.鞋底如嚴重磨損,抓地力勢必會下降。
↑圖2.物品的過度外掛在狹隘的路徑上容易造成碰撞或勾纏。
↑圖3.在面對危險路段前需適當的休息,而休息點要遠離斷崖,避免背包上肩時,因重心不穩而發生意外。
↑圖4.行於危崖有經驗的先行者應先探查合適安全的腳點,並排除路線上的障礙物。
↑圖5.適當的站位並提示腳踏點可增加下攀者的安全感,下攀者如真滑落,可在第一時間幫助制動。
↑圖6.登山隊伍應具備團隊運作的概念彼此互助幫忙。
瀏覽人數: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