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攀登~探索之後更珍惜

Choose to climb•做一隻心懷土地的漂鳥

Nov 27, 2019

為什麼爬山?這也許是許多登山人心中永恆的叩問。而登山又為何要在意環保?這也是一個許多登山人刻意忽略的議題。兩者雖看似不相干,但我卻認為之間互有關聯。我們為什麼爬山?答案不一定需要或可以被言明,但離不開我們對於自然萬物的感動,而對山的環保意識,正是僅能萌發自對自然萬物有所感動的人心中。山從不限制我們探索它的方式,也因此我們才能深入其中,並且全心感受自然的奧妙。我們對山的環境的維護也從不在於方式上的堅持,但必須具有正確的生態觀念來理解它的運作。作為一位登山者,積極學習相關知識,延續心中感動於己於他,便是一種愛山的自我實踐,也或許是最重要的一種實踐。
文、圖╱游旨价


山不只是山
        十五歲那一年的冬天,我和家人一同在觀霧清冷的早晨裡凝望著大霸尖山的日出。當時我心中有個疑問,遠處那方看似魔幻的天地真的也是台灣的一角嗎?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來自高山的呼喚。在那之後的日子,不論在哪生活,做著什麼事,年少的我,心中一直記掛著一個心願,想要親身站上那峻茂巍峨的高山,看看它真正的模樣。
        好些年過去,因為升學壓力,始終夙願未了,直到進入大學,我才終於在登山社團裡找到了前往神秘高山的機會。還記得大一上學期剛結束,熱鬧的大年初一,我揹上了大背包,離開溫暖的家與喧騰的人間,跟著學長姊一步一步走進了雪山的清冷無聲的銀色世界。海拔三千五百米,天空擠著厚重陰沉的雲朵,而眼前陡峭的山坡上堆著一大片一大片灰撲撲的雪,裡頭參差立著棵棵黑黝的杜鵑樹,像是一具具無神、凝結了的石雕。我感到身體冰冷,每一步前行都帶著不舒服的喘息,我問自己,為什麼終於爬上了一直記掛著的高山,但它的面貌卻反而讓自己更加無法回答自身的疑問?對一個在亞熱帶長大的大學生來說,身處在冰天雪地裡,眼前所見,真的不是在作夢?
        當然不是夢,會有這樣的錯覺純粹是因為自己對於成長的島嶼瞭解得太少,這裡真的是台灣。
        在社團夥伴更多的引領下,我看見了台灣高山更多我所不認識的面向,就像是在窺探一個個未知的夢境,從中細細探索了台灣島的前世今生。爾後,我在楊南郡老師筆下讀到了漂鳥精神,我才理解自己至今一趟趟的山行,每一遍的探索,實則都是一次漂鳥精神的實踐。

↑綠水青山的精神饗宴

 

漂鳥在台灣
        漂鳥精神也許回答了許多人為什麼要去登山的永恆叩問,但它在社會上所激發的更是一場文化運動,它映照出人們在自然漫遊中追尋生活真理,歷練生活能力的渴求。
        也因此,登山的人,特別像是一隻漂鳥。他們以登山做為認識自己家鄉的方式,在高山所構成的廣袤世界中,不斷地嘗試著不同類型的登山活動。他們的行動跨越世代反映著山的不同樣貌,也對應著不同登山者的性格。
        風貌萬千的溪谷,孕育了無數無名的瀑布、神秘的峽谷,成為極限冒險者考驗自身技術的天堂。而雲霧森林中的大樹,則提供了愛樹之人觀察森林的特殊視角,他們在樹上記錄了森林巨人不凡的視野與生命軌跡。而另有一群醉心於時光旅行的登山人,他們致力於探索島嶼上的失落之地,這些由溪谷和森林交構出的無數神祕角落,可能是深山中的一座清麗小湖,一片芳草幽幽的谷地,一塊造型特異的飛岩,更可能是山地原住民族以及前人在伐木年代所留下的各式遺跡。在《台灣山岳》140期裡,我們看見台灣登山者多元的常識,一方山水一方人,而台灣登山者的模樣,正是台灣高山擬人後的具象。

環境友善的啟蒙
        高山是這座島上自然的基礎,也是台灣與其他島嶼國家相較最特別的地方。但在發展經濟與工業化的過程中,我們卻以破壞與污染再塑了山的樣貌,同時,全球尺度的氣候變遷也加劇了我們在台灣高山上所造成的傷害。紊亂的高山植物花期、被傾倒垃圾與廚餘的溪谷與山谷、冬季無雪的高山,人為的山林大火以及山老鼠的盜伐,都成為我們逐漸熟悉的現象和消息。登山者們,帶著一顆漂鳥的心走入山野,所認識的和所看見的不只是山之美,更多的是這些人為所帶來的突兀與醜陋。也因此,當經濟至上不再是台灣社會唯一的目標,人們對於環境的關懷亦逐漸茁壯。對登山者而言,「登山」的意義也不再只是健行踏青,反而更隱涵了對土地的關懷以及對與自然共生的想像。藉由走入自然,確認與土地間的聯結,探索自己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道理。
        某個朋友在登山旅途中總是不厭其煩地撿拾地上的糖果紙和小垃圾,這個小小的舉動成為我反思登山活動與土地關懷的契機。塑膠垃圾這類人為產物並不屬於這個環境,而整個生態系對於這樣的外來物不見得具備適應或處理的方法,也因此這些塑膠會如何影響生態系的運作,誰都不知道。也許,日積月累,這些塑膠會間接的造成了某些生物族群的下降,進而劣化了生態系的健康,甚而成為干擾我們生活的汙染源。不論我們是為什麼原因走入荒野,在享受科技便利之餘,經常忽略的是我們對於大自然可能帶來的改變,以及這份改變對於自然中的萬物(包含我們自身)的影響,藉由歷史裡台灣山林發生的變化,《台灣山岳》144期帶我們走進百年前博物學者筆下的山林世界,尋找我們已經失去了的事物。

↑土地關懷源於山中體悟

 

攀登心中的巔峰
        在登山史上,征服山的概念早已逐漸衍變成了向山學習,我們獨享著登山者才擁有的心靈自由,在攀登山峰的路途上體會這顆星球的奧秘,也從中挖掘自身內心的奧妙。也許在這個時代,走入山野需要理解的、學習的都變得多了,但也正是因為在這個時代,我們對於山的想像與實踐更加深層與多元。
        隨著當代登山活動的蓬勃發展,山,這樣一個原本相對不太受人類干擾的自然環境,也面臨了生態功能上的影響與劣化的風險,因此我們這個時代的登山者也比過去在環境議題上要有更大的責任感與更多的自覺,我們應該時刻思考在享受自然無償的服務時,要如何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台灣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以及多樣豐富的文化資源,使得台灣的登山者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天地得以徜徉,更可進一步深入探究山林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靠著這些優勢,漂鳥精神在台灣登山的發展過程中,漸漸成為主流。這也意味著台灣的登山者不是單純地在追求刺激與高山的絕對高度,實則更積極地去探索山的內在,以及登山為自己所帶來的個人成長。對我來說,我比十五歲的自己看過了更多的山,體驗過了更多的山的可能,但始終仍能從每一趟山旅中看見我所不知的事物,像是發現一個新的物種,或是記錄了一個新的風景組合。台灣的山是如此神奇,似乎永遠都探索不盡,一如自己的內心,總也能從登山新風景中獲得新的境地體悟。我相信這樣的感覺也都曾出現在每一個將登山視為生活一部分的人的心中,我也相信我們都希冀能保存這樣的體驗與機會,甚至傳承到下一代手中。也因此,對於登山,我們要更慎重以對,維護它的環境,減緩它的劣化。從心攀登,也從心去認識自己的土地,才懂得珍惜,也才瞭解何謂責任。

↑與山和諧共生才能延續感動

瀏覽人數: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