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國家級綠道

Jul 01, 2021
周聖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

帶領千里步道團隊與民間團體、社區大學等合作,推動台灣長距離步道與綠道網絡建置之倡議,透過路網與周邊社區聚落的串聯與活化,落實自然保育、環境守護、生態旅遊、文化體驗等永續價值;近年更透過公/私協力,促成跨部會、縣市、領域之產官學的合作平台,為促成國家級綠道的建置,全力投入不遺餘力。

作家其他文章→

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原本單純喜歡爬山,直到2002年發現台北郊山全面進口花崗岩對生態造成的破壞,便開啟了台灣山岳步道與自然環境的關注與守護行動迄今。推動步道志工、步道學課程體系與步道師培訓系統。至今與千里步道協會及各公部門合作,實際操作超過140條手作步道。

作家其他文章→

Text / 周聖心、徐銘謙 Photo/千里步道協會、Vivien Cheng

近年來,台灣登山健行、戶外運動風氣日盛;尤其2020年因COVID-19影響,親近山林,步道健行,已儼然成為國人在後疫情時代最易採行的健康休閒活動,甚至比過往多出2~5倍的人潮,相對於其他室內空間來說,步道也是較能保持社交距離的低風險空間。「步道」也因此開始受到更多關注。

回望百年:跨越時空的啟發

距離現在一百年前,1921年的美國,有一個夢想家班頓麥凱(Benton MacKaye),在建築師雜誌上刊登了一篇催生「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s3400公里)的倡議,在他的構思中,充滿了讓人重返自然以及互助合作勞動的理想,前者是重新連結人與自然的關係,後者是重新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1921年班頓麥凱的倡議之後,1947年法國徒步健行協會成立,提出打造GR系統構想;1968年美國通過「國家步道系統法」,賦予步道法律定位與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制度化;同一年美國太平洋屋脊步道獲指定為美國國家景觀步道;1979年香港第一條長途遠足徑麥理浩徑建置完成;1993年和2004年,自中古世紀即吸引來自各地朝聖與參拜者的西班牙朝聖之路,和日本熊野古道兩大東西方文化路徑,分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2010年世界步道大會於韓國濟州島舉辦;2012年世界步道聯盟正式成立、2014年亞洲步道聯盟成立;在台灣,近十年則有千里步道環島路網的串聯,以及淡蘭、樟之細路、山海圳三條長距離步道的串聯與建置。(參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網站2021台灣守護地圖)

長距離步道如同許多伴隨動盪不安過後而來的社會改革,以具體的夢想召喚希望與重新連結的渴望。如同蝴蝶效應一般,給予走上這條路線的各地夢想家以靈光,回到自己的家鄉造夢,讓山徑的里程不斷延展,在各地發展出不同的樣貌。

走長距離綠道  讓旅程更豐富

2006年千里步道運動倡議環島慢行、步道串聯,2010年在各地社區、志工的合作下,完成山線、海線、屯線2,877公里的環島路網試走與定線。推動這項社會運動的目的,最低目標是要提供行人與自行車安全行走的空間,最高目標是要使步道沿線經過的美麗風光與文化資產因此受到保護,透過慢行旅遊促進周邊社區小民經濟,旅人本身要落實無痕山林與減碳、減廢、食物零里程,步道本體避免過度開發,要去除鄉野三害:光害、除草劑、紐澤西護欄,山徑要考慮環境生態以及人文歷史,盡可能就地取材的手作步道方式,促進維持古道與土路的景觀美學。路線的選擇,則著眼在離聚落不遠的淺山,鼓勵走遠路,而非爬高山,才能將人潮從脆弱的高山分散到鄉間社區,正面與主流社會的開發主義對話,帶來新的觀光遊憩與保育、經濟兼顧的發展模式。

2016年時邁入「千里步道2.0、步道變綠道」的新運動階段,同時也回應接軌國際的綠道發展,展開國家綠道的倡議與構建芻議。

香港第一條長途遠足徑「麥理浩徑」於1979年建置完成。

韓國濟州島是亞洲步道聯盟的發起地。橘、藍雙色箭頭為濟州偶來步道指標。

看到扇貝就知道,正走在自中古世紀以來,即吸引各地朝聖者的西班牙朝聖之路上。

《更多文章內容,請訂閱台灣山岳150期雜誌》

《前往預訂》

瀏覽人數: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