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無極限~登山刪角點

登山之於創作•創作之餘登山

Nov 27, 2019

        關於登山的種種是非議題,絕大部份是透過文件式的傳遞,少部份則是用親身經歷,這是台灣現代登山人的一種障礙。雖然這是一種需要相當身體力行才會瞭解其中的奧秘,但也並非那麼地艱澀難懂。就我個人的認知,登山,或許可以成為生活中的一小部份,甚至是週休二日的創作。如同運動的習慣,常常、偶爾或久久久一次,其實都無妨。只是,你需要從登山中發掘、找到持續下去的理由,或說是一種目標。

文、圖/劉庭易

 

 

多目標登山

        民國60年代,台灣山界四大天王就已經有提倡、論述過「多目標」登山。所謂多目標即是除了登上山頂三角點為主要項目之外,還能有其他因登山而衍生的特殊興趣,而不僅僅只是為登山而登山。

        說到藝術可能會讓人難以親近、理解,故用「創作」一詞來取代。科班與素人,複雜與單純,訓練與趣味之間,對於登山來說並無差別。它當初可能是一種興趣,可能也還沒能發現何謂「多目標」的登山。那個時候我並沒有覺察到我手裡拿著的135相機,就是多目標的一種。有了「山」這角色當作拍攝的對象,而又能用自己的雙眼看到真實大自然場景,親身體驗的感動大於創作。可能,我也沒有對於「身體力行」這種觀念做進一步的探討與思索,僅只是因為創作而登山,對於後期因創作而衍生出的自我挑戰,反而是潛移默化中讓登山的目的悄悄地萌芽、實現,進而強化。

 

從拍照開始

        說到拍照,如今已成為全民運動,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走到哪兒拍到哪兒。看似方便的科技產物,卻也讓人放棄了思考,思考什麼是攝影?什麼是決定性的瞬間?這樣說感覺太過於哲理,明明只不過是生活上的紀錄,卻也要裝得有模有樣,這似乎無法成為進入登山門檻的理由。所以,我比較喜歡紀錄式的「拍照」,而不說是攝影。

        就我的認知,攝影,應該說是傳統的攝影,它包含了光圈、快門和構圖的組合。光圈和快門可用科技代勞,最重要的「構圖」則是美學的根本,是創作的自由度。攝影的要素是「光」,補捉「光」這個要素後,這一張影像作品就已經成形。然而,攝影最忠實之處在於底片,原稿很重要,可以看出一位創作者如何表現在地故事。如今,攝影已經質變,隨手可得的「影像」充斥著我們生活周遭。眼花繚亂地挑選、裁剪,也早已經失去了攝影原初的精神。

        你要拍一張什麼樣的照片?或者說,你想要什麼樣的影像?「快門經常被誤認為很重要,其實是最不重要的。」也許重拾畫筆單純創作更好。

        若說登山是高端的活動,這我並不否認,畢竟還是要有閒暇的時間和多餘的金錢才能夠去享受。享受,人人有不同的作法,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罷了。登山結合拍照,那可真的是累死人!但還是有很多人樂此不疲。或許,你也已經找到了進入登山活動的門票,不管如何,總是個開始。

攝影、拍照是很普遍進入登山活動的快速道,但也有其他因素,端視個人特質而定。

 

登山的啟蒙

         旅行可以讓你的生活多彩多姿,或是能夠延伸你工作上的想法,在不斷求知與變遷的社會中得到成長。登山亦是如此,透過大自然給你的挑戰,可以找到許多人生方向。說看破也許還太早,至少這種活動是正向的力量。我的登山啟蒙大部份是因為接觸藝術而有了不同的想法,藝術最主要的就是「美學」觀,美是需要學習的,也是感知訓練的一種。美再透過藝術表現上的傳達,進入到個人的特質中,就會形成新的物質。這種物質會一直提醒你再次回到起點,把登山目的性做有效率的運用。

        自己也知道影像的力量,驅使著我一直回到山中,而這就是興趣之所驅。興趣很重要,小時候就可以看出大略的傾向。如果興趣和特質沒有相關連,那麼這樣的特質很難被發揮出來。但興趣可以培養,特質屬於先天條件。就我而言,創造的想法和力量很大,而山只是一處讓能我自由發揮的場域。

       為了高山美景、歷史遺跡,美景純粹欣賞不夠,還想要保留下來;而歷史場景是因為不想再錯過,而去探索,簡單的想法創造了另一種登山藝術。

       當然,某些人的登山哲學是用「心」去體會,或者在過程中學習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態度。這樣也很好!當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分段不同年齡層的時期,他所感受到的、面對的也就不同。有人會為了拍照而到高山上,有些人因為高山而啟發了攝影念頭,美好的事物透過視覺而來,看到了才會真的相信。看見美,我們就會去想它;發現美,我們就會想得到它,進而創造美,我也不例外。

      少部份是從觸覺來獲得美,而觸覺就是感受力、想像力。視覺的美帶到了創造,連結起來就很明確。觸覺化作文學,也是另一種創作。所以,我應該是為了創作的源頭而去拍照。源頭就是材料,要取材,材料可能遍佈在各個地方,而我的材料在高山上。

      當然,也有些人僅只是單純為了登山而登山,那是對於山的一種「想見」。想看見山、感受山、體會山。想看到不一樣的山就成為很好說服自己一而再去的理由。

      這樣其實也很好……

↑今天不趕路來張油畫

 

創作的療癒

        我不喜歡花錢買東西,我喜歡做東西、修東西,從無到有做出一樣能夠使用的東西。把還能用的東西修理好,而不是一直丟、一直買。但能花錢買而不買,反而用做的不會比較便宜,這就是藝術矛盾之處。如今處處要講求投資報酬率的時代,做一樣東西的價值絕對無法對應到所能得到的回報,這也許就是藝術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一種「成就感」。

       藝術創作和登山的活動有點類似,它們並不是能夠讓人在短時間內就能夠進入的領域。體驗營或許是試練場之一,但真正影響到人生的價值觀、生活觀等,它所能夠孕育出的層面既多元、多樣化又多樣貌。

       創作的形式很廣,從平面繪畫到立體,乃至於裝置、觀念,常常有種時效性。時效就是流行,現在流行什麼,大眾就一窩蜂跟進。模仿、挪用、參照……而我的創作就是立體,立體就是雕刻、雕塑。大自然整個場景就是一個大雕塑體,藉由登山的興趣找到了自然界給我提示的造形;透過身體的律動而觸動了我對於「美」在山林裡所告訴我的真相。真相就是人應生活而找到的目標,登山也是如此!

        藝術這種工作沒有退休年齡的限制,也沒有說一定要從小學起,但美學涵養之於登山,在登山中尋找靈感,轉化成創作能量,是藝術結合登山的一種形式。故傳統的雕塑造形,從人體到自然,從抽象到具象,從表現到再現,從形述到形塑,是我想把登山印象凝結成實體的一種視覺呈現,這樣的理念與攝影相似。藝術的工作像是透過一種感情豐富而又能啟發創造的動能,才能在時間裡留存住成就。而自己就如同執行製作,把想法、觀念實現。

        創作源於生活,生活帶動創作,即是一種自我療癒。藝術創作像是回到了童年時光,那種既單純又愉悅的心,能一直專注在那個地方。

↑石雕 <山形雲> 希臘白大理石,觀音石,鐵。

 

  <海洋系> 1230℃ 無釉電窯燒。

 

登山志業

        夢想與特質其實是一體兩面,每個人都有夢想,而夢想的成果就是去實現它。透過登山來追夢,也許就是我的個人目標。人生不過如此,短短數十年的生命該留下些什麼?哪裡有夢就飛往哪?哪裡有美就去追?但現實的生活壓力並不能讓人人的夢想成真,能夠真正完成夢想的人並不多。只能說,在有限的條件下一步步、逐步地、慢慢地朝這個方向前進,或許有很多阻礙、挫折、困難和痛苦,但你不會後悔你所走的方向,那就是你心中的夢想。

        創作是一種很孤獨的工作,透過創作的手段來達到舒緩生活中的困境,許多人都在做。不管是文字、音樂、繪畫、攝影……這也許就是你為何而登山的解釋吧!是嗎?還是有其他的目標?不妨說來聽聽!當創作的力量達到了某種程度,興趣、特質連結起來,對於登山(或其它的運動)而言,等於敞開了大門,永無止盡的創作意念隨之而來,想像力提高了,挑戰也越來越大,這是人類積極追求的無止境界,也是我因創作而登山之現象。

        最後,不論你是為了什麼而登山?或有目的?或無目的?也罷!這就是人生,也希望能堅持下去。我不善於寫山、論山,但賞山、讀山不曾間斷,而畫山與做山是自然而然。每每回到了山上,激起那些創作的漣漪,我想,登山的視界,再次得到詮釋,或化為一件藝術品,應該算是種志業吧!

↑《夜幕將至是停或留》裡冷林道。

瀏覽人數: 165